游戏本是一件好事,适量玩游戏可以愉悦身心、锻炼大脑反应能力、练就敏捷的邏辑思维。
然而,现在很多游戏就如同鸦片一样,动不动就让学生成瘾,一旦学生接触游戏,他们就没日没夜地玩,把学习完全抛在脑后,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于是,社会上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送他一部手机。”游戏仿佛成为“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尤其是学生家长,更与游戏有着“深仇大恨”。
为了攻破游戏成瘾的秘密,人格重塑专家冯大荣老师对游戏的心理设计做了深入研究,他发现游戏之所以让人们上瘾,是网游设计公司为了留住客户,他们专门聘请一些心理学研究人员,把心理需求和游戏娱乐进行了深度融合,人们一旦接触到这样的游戏,就会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冯老师对游戏成瘾的设计做了如下归纳,一是让人生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美化。无论现实中的自己有多糟糕,一旦进入游戏世界,你就是游戏设计中的主角或者英雄,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一扫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阴霾。二是烘托社交氛围。游戏设计中都融入了社交功能,大家一面打游戏,一面吐槽,发泄心中的不满,让内心的苦闷得到释放。三是设置了即时激励机制。每一款游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激励方案,让人们有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于是,越玩越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也就顺理成章了。
冯老师除了研究游戏研发者的行为,也着力研究了青少年的心理。冯老师发现青少年之所以会游戏成瘾,除了游戏研发者的别有用心,也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有关。
原来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断地引导孩子去追逐所谓的好,排斥所谓的坏,比如学习优秀才是可爱的人,人生要成功才有意义,要超越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等等,导致孩子们失去了自我,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时候,他们就变得郁闷和沮丧,长时间的郁郁寡欢是他们不堪忍受的,而这些游戏的出现恰好能麻醉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暂时忘掉现实中的烦恼。
为了避免游戏成瘾,很多学校干脆禁止使用智能手机,家长更是强制打压,通过控制流量或者切断网络来防范孩子过度接触游戏。但是这些手段不但没有扼制孩子的网瘾,还导致亲子关系僵化和师生之间的矛盾。
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冯老师研究发现,当一个人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再和别人比较,做回他自己的时候,他内心就会始终充满喜悦。此时,他人生就没有了游戏设计者们可以攻击的心理缺陷,他就不会成为游戏的俘虏。
当一个人已经游戏成瘾,这个时候他就需要内心成长,冯老师通常会用宣誓、净化、冥想、观心等一系列方法,来帮助他消除原有价值的评判体系,把原来的“我牺牲自己让你们来爱我”,变成“我爱我自己、我满意我自己”。通过三到四个月的成长,重新找回真实的自我,戒除网瘾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这就是每年那么多同学能在冯老师这里告别游戏成瘾的原因。同时,一个做回自己的人,驱动他前行的动力是内心深处真正的兴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品学兼优,阳光开朗,对社会有益的人。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