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口含七粒米?只是为了吓退司马懿?

转载 网络  2020-06-02 15:43:22  阅读 1107 次 评论 0 条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写到诸葛亮魏延踏灭了明灯,借寿无果,最终薨于五丈原。然而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丞相,甚至在身后还不忘尽最后的绵力——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后,写完上表,交代遗嘱,为了蜀军能够全身而退,诸葛亮又嘱咐杨仪:〝我死后不得大张旗鼓地马上发丧,你们作一个大龛,让我的尸体坐于其中,口中给我含米七粒,脚下点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如此则将星不坠。我的阴魂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不敢轻举妄动。我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你们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他见后必惊走矣。〞

果然不出孔明所料,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他惊喜地说〝孔明死矣!〞即传令起兵追之。但是刚出寨门,又起疑心:将星闪烁并未奄然陨落。遂又怀疑是诸葛亮展〝六丁六甲之法〞作怪,以为诱兵之计。最终还是勒马回寨。只派夏侯霸暗中引数十骑,往五丈原探听消息。

得到回报〝蜀兵已尽退矣〞时司马懿急忙跌足下令追击:孔明果然已经死了!然而追上后,蜀军依照丞相遗言把供有他尸体的木龛拥上前,吓得魏兵魂飞魄散,纷纷弃甲曳兵而走。司马懿狂奔了五十余里,惊魂甫定之中问部下:我的头还在否?

于是天下传为笑柄。蜀人戏谑之〝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如今已引申为一句俗语,意谓一个人死后余威尚存。

不过诸葛亮为什么要在死后让部下给他含七粒米在口中呢?“野史也是史”给出了如下的诸多解释。

书中孔明自己解释说〝如此则将星不坠,吾阴魂自起镇之〞。但并未澄清为何含米即能使将星不坠。晚唐年间有一个叫陈盖的文人,为时人胡曾的《五丈原诗》作注,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与今本三国演义有所出入:诸葛亮嘱言〝足下踏土〞、〝镜安心前〞;口中含七粒米和适量水,表示还能饮食;手里握着笔和兵书,又有明灯安于头前,表示还在筹划军谋……这样的解释是一种。

其实这一礼仪由来已久,将死者口实以物的殓葬习俗,古称〝含〞,也称〝琀〞,文献中则有称〝饭玉〞、〝含玉〞、〝饭含〞等,指放入死者口中珠、玉、贝、谷、米之类东西,若以谷米食物,一般称为〝饭〞,若以贝玉,则称为〝琀〞,但也可混用。

《礼记.檀弓下》云: 饭用米、贝,弗忍虚也。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孝子不忍虚其亲之口,故以米、贝、珠、玉实之,谓之饭含。

《白虎通.崩薨》中对饭含的具体等级也详加表述:〝所以有饭含何也?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用珠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

诸葛武侯并非诸侯,丞相的地位当属于大夫一级,含米符合他的身份。这里的饭含,当与孝子无关,也许只是因袭丧葬传统,更多的当如陈盖所说的那样,表示自己尚能饮食,虽死犹生。

至于为什么偏偏放七粒,概数字〝七〞在我国丧葬礼仪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农历七月半是中元节,亦俗称〝鬼节〞,是古代百鬼夜游的日子,我国民间素有在道路两旁燃插香烛的习俗。此外,人死后七天要做〝头七〞,因为据说死者七天后会还魂返家,家人则需要预备下饭菜以飨死者。此后每七天都要做相应法事,做满七七四十九天才能为死者超度亡灵。放七粒米,也是借用〝七〞这个数字背后古老神秘的文化深意以衬托出诸葛亮的高深莫测吧。

也有说,死后七天灵魂归来,以此掩盖死亡,相当于障眼法,让司马懿不敢决定进退。而阴魂自起镇之。也体现了孔明对蜀国的不放心啊。

如您使用平板,请横屏查看更多精彩内容,本站为无忧岛资讯个人官方网站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49190.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