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与音乐有相通之处,因此,画家多有热衷于音乐的。首先应当提一下安格尔画的那几幅音乐家素描。帕格尼尼那一幅是最常见的。安格尔还画过柏辽兹。
安格尔在美术方面是一个古典主义者,所画的却是浪漫派乐人。他很喜欢音乐,而且内行,从14岁起在乐队中做过两年第二小提琴手,最喜歡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他将莫扎特比作音乐家中的拉斐尔。两个人在他心目中都是神圣的。
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亚,最欣赏的也是古典派的莫扎特。在德拉克洛亚的日记中,除了鲁本斯,出现最多的便是莫扎特。在当代音乐中,他比较喜欢罗西尼与肖邦;虽然也给柏辽兹画过像,却并不赞成他的音乐,说那是可怕的吵闹声,是大杂烩。
印象派画家德加小时候练过小提琴。他是肖邦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肖邦常跟他谈音乐。这对肖邦来说也是难得的。不过,肖邦并不喜欢他的画。
雷诺阿爱音乐、会弹琴,他的那幅《二美弹琴》颇为传神。
谈及文学家与音乐的关系,人们经常提起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怆然涕下。其实,包含此一乐章的那部弦乐四重奏初演于柴可夫斯基作品的一次专场音乐会,座中有屠格涅夫。而托翁听到此曲是后来的事了。
托尔斯泰虽说并没有认真学过音乐,却是一个不错的业余钢琴手。19世纪70年代,他经常弹琴,还常同他夫人四手联弹。小说《克莱采奏鸣曲》中人物的原型是一位小提琴家,此人来访时,托尔斯泰常为之伴奏。但是托翁对音乐艺术的态度有时又偏执得古怪。在其名著《艺术论》中,他把古典音乐的价值贬得很低。谈到《尼伯龙根的指环》,更是将其说得一文不值。这部四联乐剧他只看了第三部,还是开演后才入场。看到齐格弗里特挥剑斩龙那场时,他再也受不了了,扬长而去。
不过在他写的小说、日记中,反映的观点又不尽相同。暮年听《热情》,他情不自禁,哭了。而原先对贝多芬,他是有偏见的。
托翁对艺术歌曲是不以为然的。他反对这种硬将诗歌与音乐两种不同的艺术合而为一的做法。他也讨厌歌剧,只有《唐璜》《自由射手》除外。如果我们想到,后来的不少歌剧,是以托翁写的那些小说为蓝本的,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倒不免有点滑稽之感了!
至于屠格涅夫这位“西欧派”,不仅是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维亚多夫人的密友,而且通过她一家子,和当时欧洲几乎所有的大音乐家相识。
屠格涅夫自己也写过小歌剧脚本。有一部由维亚多夫人作了曲,曾上演过。据估计,为之配器者很可能是李斯特。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两次写到弹钢琴。
对于增进西欧与俄罗斯音乐界之间的联系,他是做了贡献的。古诺的《浮士德》,经过他的介绍而与俄国观众见面。俄国音乐也通过他与维亚多夫人而引起西欧人士的注意。
他对柴可夫斯基很是钦佩。他赞助俄国乐人出国游学。在他同维亚多夫人的书信往来中,可以发现不少有关当时音乐文化交流的信息。
我们听了马勒的交响音乐,总会觉得那里面浸透了一种厌世情绪,似乎除了悲歌、浩叹,甚至号泣,便是强颜欢笑。在《大地之歌》中,我们旷达的李太白,似乎也变成了他们的叔本华!这当然是那个世纪末的风气使然,同时也反照出个人的失意与不幸。人们可能想不到,由于为个人生活中的苦恼所折磨,他曾去求教当时声名狼藉的他的同胞弗洛伊德。据说,那位心理学专家发现,马勒对于精神分析学的原理,领会得非常迅速,不禁为之惊讶。
《人间喜剧》中提到音乐家的地方很多,从巴赫到罗西尼,也插进了许多对音乐的见解。虽然在自序中巴尔扎克自认不是内行,但其实音乐对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是人们想不到的,他是从音乐中逐步找到文学创作道路的。他同柏辽兹、李斯特、罗西尼都有交情。1834年他便听到了《命运交响曲》,此时离贝多芬去世不过7年。他对贝多芬的作品起初感觉冷淡,然后发现其伟大。李斯特曾当面告诉他,我需要你这样的听众,哪怕只有你一个也行!
(白青摘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乐迷闲话》一书,勾犇图)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