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滴,每天17万司机被强制休息

转载 网络  2020-09-04 19:51:23  阅读 989 次 评论 0 条

当你深夜坐上一辆网约车副驾,发现司机频频打着哈欠,对着空无一人的后座念念叨叨甚至大发脾气,你打算一键报警还是紧急跳车?

这是滴滴最新宣传短片《车后人》的前半部分内容,比一般的惊悚片更慑人之处在于,司机疲劳驾驶、精神异常甚至是更可怕的情况,这似乎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险境。就在不久前的七夕节当天,滴滴刚刚宣布全球日订单量突破5000万,即使再小的概率乘以一个如此之大规模的用户规模,也是难以承受之重。

 

滴滴能够做些什么?《车后人》片中的乘客与司机最终都能安全到家吗?

谁在“禁止”司机休息?

在知乎上一个“酒驾和疲劳驾驶,哪一种更危险?”的提问中,一名职业货运司机回忆起自己两次最惊悚的经历,一次是开着120车速的高速路上,被中央绿化带的树枝打在反光镜上惊醒,另一次更为凶险,车辆已经偏离到应急车道上,差点撞上警车。

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这样的生死时速每天都在上演。日本学者通过大量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得出,感知、判断决策疲劳已经占车祸事故成因的81.6%,而公共医学家的研究表明,在7-10小时连续驾驶中,车祸的发生率随时间延长而有显著的增加,后半程的车祸发生率为前半程的2倍。

和酒驾只有0和1不同,疲劳驾驶是一个过程,不管是驾驶员还是执法人员,都难以判断是否已经达到疲惫的临界点。由于职业特殊性,客运及货运司机比一般驾驶员更有“动力”进行疲劳驾驶,因为他们的收入与时间投入呈现高度正相关。

以滴滴来说,CBNData联合滴滴发布的《华北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在一千多万滴滴司机中,64.4%的滴滴司机处于31岁至50岁之间,家庭负担较重,53%的司机加入平台是因为“想找一个兼职工作,补贴家用”,94.7%的人对未来收入增长有正向预期。

在滴滴,每天17万司机被强制休息 消费与科技 第2张

司机们强忍疲惫也要多跑一单,不只是出于对自己体能与技术的盲目自信,而是来自爱与责任的坚忍担当,有时,这反而成了危险之源。

但仅仅苛责驾驶员是不公平的,从大环境来看,大部分运营公司并未为雇员在职业环境上提供足够的保障,甚至用苛刻的薪酬激励制度“禁止”司机们合理休息。

在这种社会框架下,一套理性的管理制度要适当“反人性”而为之,比如滴滴在2017年就开始推行的“强制休息”规则,经过多次优化迭代,2019年滴滴官方正式向全社会公布了《滴滴网约车驾驶员防疲劳驾驶规则》:当滴滴司机连续服务满4小时,他需要下线休息20分钟才能再次接到滴滴平台的订单;达到一定计费时长后,司机需要休息6小时才能再次上线。

在滴滴,每天17万司机被强制休息 消费与科技 第3张

图解:滴滴要求所有网约车司机每4小时必须休息20分钟,司机在达到一定计费时长后要休息6小时才能上线。

比规则更重要的是规则如何被执行。在《车后人》短片中,司机臆想中出现的“车后人”,原来是平台对于疲劳驾驶与强制休息的提示,这不仅是为了乘客与路人的道路安全,更是在关注司机的身心健康

2019年,滴滴累计进行疲劳驾驶提醒3.04亿次,累计超300万司机接受了疲劳驾驶专项教育。滴滴首席出行安全官侯景雷向媒体表示,在滴滴,平均每天有6000人次司机因触发疲劳驾驶被强制下线休息至少6小时,有超过17万人次司机被强制下线休息至少20分钟。

终止疲劳驾驶不只依靠AI

以时间或计费为判断标准的“强制休息”规则,只是滴滴针对疲劳驾驶系列“组合拳”中的一部分,因为仅仅通过驾驶时间进行疲劳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一名驾驶员的累计驾驶时间很难被完全精确地监控到,由非驾驶时间过程引起的疲劳,比如生病、情绪或睡眠质量等因素,同样是道路安全的关键变量。

针对这两点,滴滴提出的解决方案是——AI。

通过车辆搭载的智能硬件“桔视”,滴滴尝试以多种维度分析司机的疲劳状态:系统会自动检测司机在不同时间间隔内眼睛和脸部的特征,当发现司机出现疲劳特征时,将及时引导司机休息;如果司机连续两个订单被识别疲劳特征时,将被要求强制休息20分钟才能出车接单。

AI也是国际科学家们在技术路径上解决疲劳驾驶问题的基本共识,尤其是在大数据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情绪计算模型精准度之后。

2018年,AI创业公司Affectiva和汽车设备制造商合作,在87个国家中收集了650万名驾驶人的开车脸部影像,以训练识别驾驶员疲劳、打呵欠等状况的AI分析模型。现在,针对疲劳判断的模型已经高度精细化,包括驾驶员的人眼闭合状态和闭合频率、脸部朝向判断、心率信息等等。

但正如上文所言,疲劳驾驶判别并非单一维度的技术难题,它随时处于变化之中;终止疲劳驾驶不只依靠AI,而需要技术与规则的深度融合。

因此,每一位司机加入滴滴时,都会通过岗前培训、月度培训、线上专项培训等多个渠道了解、预防疲劳驾驶的知识;当滴滴通过技术识别到司机出车时长达到一定时间后,将会通过播报的形式提醒司机注意休息,并邀请司机通过做一套“提神醒脑操”缓解疲劳,帮助他们更集中精力开好车;滴滴也会发短信给司机的紧急联系人,让司机的家人、朋友化身为“安全使者”,引导司机休息。

除了强制的硬性规定,滴滴同时在推动柔性力量。滴滴今年5月上线的升级版安全播报中,全部语音来自父母、妻子和孩子们的录制,分为司机版、父母版、妻子版、儿女版和综合版五个版本,考虑到很多司机与家人分隔两地,滴滴还特别增加了各地方言版本。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也许更能理解《车后人》短片的结尾。司机猛然惊醒,发现因疲劳驾驶而导致的车辆原来只是一场噩梦,他打开手机,听到来自女儿的呼唤:“爸爸,你开车不要太累了。”

在滴滴,每天17万司机被强制休息 消费与科技 第4张

这才是疲劳驾驶的终极解决方案——人性关怀、平台责任和社会理解。唯有多方合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不只是技术问题的疲劳驾驶现象才能真正被解决。

道路安全的未来形态

“滴滴的基因是出行,出行的重点是安全。带着天生的基因和思考的维度,我们做自动驾驶的角度和别人不同。”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OO孟醒在第五届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如此表示。

如果说从司机端解决疲劳驾驶问题是现在时,那么,自动驾驶的成熟应用则是出行领域、乃至解决道路安全整体问题的未来时。

不久前,滴滴在上海部分区域开始试运行“自动驾驶”服务。参与试验的乘客在乘车界面会出现“自动驾驶”选项,与现有的“快车”、“专车”、“出租车”等选项并列,如果乘客选定的乘车起点和终点在特定区域内,滴滴则会派出自动驾驶车辆接单。

和其他纯粹以技术为起点的自动驾驶公司不同,滴滴的优势不止在于自动驾驶测试车,更是依托于出行服务的“桔视”系统——这个车载智能系统,既用于检测、判定司机的驾驶状态,也提供车前行车记录、行程中车内录像、判责及申诉取证等功能,一年累计数据达到1000亿公里,这成为滴滴在自动驾驶上取之不尽的“数据燃料”。

在滴滴,每天17万司机被强制休息 消费与科技 第5张

图解:滴滴将会通过播报的形式提醒司机注意休息,并请司机在安全地带停车,用3分钟时间通过做操缓解疲劳。

当然,100%由自动驾驶车队提供出行服务,还将经历漫长时间的检验。在此之前,客运服务仍将由司机驾驶车辆与自动驾驶车辆共同完成。

因此,滴滴同时在尝试将车队管理经验与安全系统解决方案对外开放:8月,滴滴发布了面向出租车行业的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桔行系统”,桔行系统将能够实时管理司机和车辆的各方面信息,包括营运数据、服务评价、安全情况等等,预计在2020年底将会有10000辆以上出租车接入“桔行系统”。也许不久后,拒载、绕路、加价等出租车行业乱象将被逐步消除。

某种程度上,服务超过5亿用户的滴滴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这意味着,不管从技术、制度还是深层次的观念改变上,滴滴必须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在滴滴,每天17万司机被强制休息 消费与科技 第6张

有时,这难免与短期商业利益相悖,譬如“强制休息”规则正是拒绝以压榨司机为代价换取高订单量;但从长远来看,这更符合整个社会群体的长远价值——以技术、制度及公众理念的潜移默化渗透,滴滴在不断划定及强调驾驶安全的底线,也在客观上抬高了整个社会道路安全的中位线。

关注并使用“百度APP”访问无忧岛数码家电,各种价格便宜大牌精品数码产品等你发现~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51054.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