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 一种被战争“盘活”的医疗神器

转载 网络  2021-02-14 14:57:06  阅读 960 次 评论 0 条


作者:王昱 来源:《意林》
 
  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的大背景下,呼吸机突然成为一种“救命神器”,关键时刻,多一台呼吸机,就有可能从死亡边缘多拉回一名重症患者。这也就难怪眼下全球各国都掀起了争抢呼吸机的热潮,奔驰、通用等知名汽车厂商也把原本用于生产汽车的生产线改做生产呼吸机之用,以色列甚至打算改装导弹生产线来生产呼吸机。

  那么,人类是怎样发明这种“救命神器”的呢?这其中有个很曲折的故事。

  往肺部充气能救人一命这件事,医学上很早就认识到了。早在罗马帝国时代,西方医学的祖师爷盖伦就曾发现,假如用芦苇通过已死动物的咽部向气管吹气,可以使动物的肺部膨胀。到了1664年,英国医生霍克通过一对风箱进行充气,成功让自家奄奄一息的狗多存活了超过一个小时,呼吸机的雏形在这时已经奠定了。

  但紧接着,呼吸机在实践中就遇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生物的自主呼吸是时刻不停的,因此人工呼吸机也应该时刻不停才对,但在工业革命之前,无论人力还是畜力都无法提供风箱呼吸機所需要的那种持久而精细的动力来源,再加上当时医学技术的落后,即便人能通过老式呼吸机“续命”,也最终会死于其他原因。因此,这项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显得既无必要也无可能。

  到了20世纪,在内燃机和电气革命的推动下,动力问题终于解决了。1928年,美国人发明的第一款电动呼吸机“铁肺”问世,成功抢救了一名患脊髓灰质炎的8岁小女孩,开创了呼吸机历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早期呼吸机依然在应用上遭遇了严重的问题,由于“铁肺”过于笨重,给患者进一步的医疗、护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直20世纪50年代,美国病人使用呼吸机后的死亡率依然高达80%,上呼吸机和上刑场也没有什么区别,再加上呼吸机当时昂贵的使用费用,导致很多患者都会拒绝用它“续命”——反正要死,再折腾这一回意义何在呢?

  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而不生产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技术改进。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呼吸机一直仅被应用于脊髓灰质炎导致的呼吸急性衰竭等几种有限的病症,可谓卡在了瓶颈上。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恰在此时,一场战争帮助呼吸机度过了这道坎儿。1961年起,美国卷入了越战泥潭,在越南的战场上,很多美国士兵在受伤后会患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种病症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不及时医治就会夺人性命。这个时候,一台呼吸机就能救一名棒小伙子的命,迫切的需求终于出现了,美国的呼吸机研发速度从此得到了猛烈加速,甚至得到了总统林登·约翰逊的支持。而由于要应用于战地医院等极端苛刻的环境,呼吸机必须改变之前笨重、难维护的特性,在这些苛刻条件的催化下,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新型呼吸机才终于问世了。

  在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呼吸机每天都在拯救着大量患者的生命。但很多人不会想到,在抗“疫”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医疗神器”,本身也是在一场战争的推动下最终成型的。

本站唯一域名 wydclub.com。认准无忧岛网!认准wydclub.com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54066.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