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晨煜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写道:“世界乱,书桌不乱。”书桌由此成为喧闹世界中面积最小的世外桃源。人们在这个镇定的场所里施展个性,坐怀不乱,因而形成一种自我修行的气度。可从生活角度来看,如果书桌乱了,书桌的凌乱程度真的会影响人的专注度和创造力吗?我们相信,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书桌堆砌者”出来抗议。
书桌是一种感性的记录仪。它不同于记录语言轨迹的录音笔,也不同于记录行走轨迹的计步器,它客观真实记录的,是书桌使用者们细密的思维轨迹,包括那些流入脑海的经典知识,动态迸发的珍稀灵感,内心暗涌的奇思妙想。书桌,或许是最懂你的亲密物件。
而一张张书桌的主人,依据不同的书桌环境,通常被划分为整理者和堆砌者。整理者一般拥有简约型书桌,而堆砌者常常倾向于混乱型书桌。
一直以来,在桌面状况的比拼中,整理者通常都是良好秩序和习惯的优胜者。而堆砌者却饱受争议,被认为体现了使用者对生活无规划、自由散漫的缺陷。
上述常规看法无疑困扰着堆砌者们,当他们把书桌视为公共场合中最私人的领地,充分享受个人领域内的自由时,杂乱就可能成为一种不被理解的秩序,而堆砌也很难被想象为丰富的同义词。
但最近的研究为失落的堆砌者们扳回了一局。一项研究表明,人们认为对桌面物品进行整齐归类和摆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看法或许是错误的。
整理者们的确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但是由于他们归类的行为优先于对内容本身的理解,因而在处理复合信息时,需要暂停手头的工作,花费更多的精力理解并记忆那些被整齐摆放在柜子里的内容。而堆砌者们由于喜欢将所有相关资料平摊在显眼的位置,在处理信息时,思维整合速度会更快,因此工作效率也随之更高。
整理者们和堆砌者们获取知识是通过两种路径。
整理者们按照之前分类好的资料精准寻找答案,迅速、专业又直击目标,好像手持局部地图选取一条最近的小路,毫不犹豫地直达终点所在的森林。而堆砌者们则完全不同,他们俨然扮演了森林探险者的工作,在凌乱的书堆里找寻答案的过程中,由于不知道所需信息和资料的具体位置,因此需要踏上未知的寻找的旅途。他们将沿路获得的许多额外的、意料之外的知识风景,统统捡起来装进背包,组成了个人独特的知识库。
到达终点后,整理者们掏出了分门别类好的标准答案,而堆砌者们却取出了更多“捡来 的知识”。
这些知识或许和最初寻找的目标并不一致,但在过程中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还扩大了题目的意义,因而这些意外之喜可被称为“捡来的知识”。
在生活中,“捡来的知识”可能会藏在一本被你遗忘已久的书中,也可能会停留在一本其他领域新书的只言片语里。总之,那些你多看一眼的沿途的事物,可能会激发你新的灵感,从而打开你的思路。这好像是一种即兴的魔法,你不知道会从盒子里蹦出几只白兔,让你启动好奇心,积极探索。
或许你会说,“以书桌取人”并不公平,书桌不能作为灵活的性格探测器。但你不得不承认,由于长时间记录你的思维轨迹,书桌拥有评判你思考和学习方式的最佳发言权。
(由烈摘自微信公众号“知识窗杂志”图/乔巴)
访问无忧岛网站,请使用谷歌和苹果浏览器!部分浏览器访问本站可能会造成内容页面的缺失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