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很冷,一门之隔,父母、妻子和未满3周岁的女儿都还在睡梦中。他离开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也许再也回不来了。在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的第三天,休假在家的汪勇决定出门,接送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上下班。
这像一部英雄电影的开头。危难之时,人群里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快递员,脱下工服,走出家门,踏出变身为“超级英雄”的第一步。
之后的几个月,汪勇像一个支点,撬动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能量。从组建志愿车队接送医护人员通勤,到协调提供每日近1.6万份餐食;从调配医疗物资,到给医护人员买拖鞋、修眼镜、修手机,解决生活所需……这个今年35岁、单眼皮、高个头的快递员,集结起一众素不相识的同伴,自发搭建了一条医护后勤服务保障线,为武汉抗疫一线的众多医护人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他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被大加夸赞,有人说他是个难得的项目管理人才;他上了《新闻联播》,经武汉当地党委批准火线入党,被顺丰公司连升三级、破格提拔为手下有200多名员工的分部经理;他获得多项荣誉……
“我还是那个普通的快递小哥,一直都是。”汪勇说。
危急时刻,遍地英雄。“不是我一个人,是太多人站了出来,要出一份力。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团结起来,向一个方向努力的时候,相信你们已经看到了结果。”他说。
真正的大事
除夕夜,汪勇加入金银潭医院的一个医护出行需求群时,他的初衷是看看医生护士在聊什么,打探点消息。
结果群里没人聊天,只有一条条滚动的用车需求。那是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公交、地铁停运,网约车下线,金银潭医院位置偏远,不少医护人员上下班遇到困难。
当时,湖北省的54万名医务人员正同新冠病毒“短兵相接”。346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在陆续奔赴前线的路上。
武汉金银潭医院是全国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一度也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医院。
“这里那么重要,又那么危险。”看见群里有护士发布用车需求却无人接单,可能要在夜班后步行4小时回家,汪勇感到不忍。他百般思量,凌晨1点多,终于下定决心联系了这位护士。
他想,自己有一辆车,有一副好身体,可以出点力。
离家后的第一天太難忘了。大年初一早上,当金银潭医院的护士真的坐进车里,汪勇本能地开始恐惧。一路上,他的腿抖个不停,眼睛不时瞟一眼后视镜,感觉病毒正趴在自己背后虎视眈眈。
一边害怕,一边继续接单,一天下来,汪勇免费接送了差不多30位医护人员。让他心惊的是,这些人的状态都相差无几,他们坐上车,往后一靠,目光凝滞,没有说话的欲望,有人还会面无表情地流泪。
收工后,汪勇住进公司的快递仓库,跟妻子谎称自己在公司值班时,接触了疑似患者,需要隔离。晚上,他躺在仓库里考虑起生死:万一自己出了事,家人怎么办?房贷、车贷怎么办?
疫情期间汪勇和志愿者们搬运物资
汪勇在接受采访
手头口罩不够,酒精没有,他很想明天就退出,但又算了笔账:如果一天接送30位医护人员,平均为每人省下两个小时的话,那么一天就能为他们节省60个小时,坚持10天就是600个小时,这能救多少条人命啊!即便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医护人员多睡会儿觉,也很好啊!
汪勇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意义大于风险,既然已经走出家门,不如继续干下去。
“你知道我看到医护人员的表情,第一反应是什么?我觉得我把家门锁得再好也没用,要是医护人员这条战线崩了,我们所有人都逃不掉。”汪勇说,“守护医护人员,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守护自己的家。”
医院对车辆的需求不断增加,汪勇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决定发动更多人,为这些让他越接触越敬重和心疼的医生、护士做更多事。
汪勇开始招募志愿者,组建志愿司机车队。由此,他从医护人员的“摆渡人”,慢慢变成一个“组局者”。
医护人员通勤困难,汪勇就跑去与美团摩拜、青桔电动车和滴滴出行谈合作,最终实现了以共享单车解决金银潭医院5公里内的出行,以共享电动车解决5公里到10公里的出行,以志愿司机车队和共享汽车解决10公里以上出行的安排。直到开通医护人员通勤公交,通勤问题才得到系统化解决。
有护士发微信朋友圈说天天吃泡面,好想吃白米饭。汪勇看到了,他和志愿者们跑了20多家餐馆谈合作,终于找到愿以成本价为医院供餐的老板。
到医疗队入住的酒店送餐,看见医护人员大冬天穿着薄软的一次性拖鞋,汪勇牵头对接资源,为他们提供了1000双棉拖鞋和1000双凉拖鞋。
眼镜戴在护目镜里容易坏,手机常用酒精消毒,久了容易出故障,指甲长了没有指甲钳,头发长了没有理发师……汪勇总能细心地发现医护人员还没好意思说出口的需求。“我跟他们在一起时,会不停地观察,他们需要什么?可能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我的工作,就是围绕这4个方面为他们提供便利,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当时存在的意义。”
在疫情最紧急的阶段,他为医护人员提供零食、面膜和洗面奶。有同伴不理解,他拿出记录册给对方看,说我们一周内已经为医护人员提供了2万多件医疗物资,剩余一点钱,买这点东西,让大家高兴一下。“你不知道,有的年轻人想喝可乐到了什么地步。”
情人节、妇女节等节日,他会组织十几个人到医护人员聊天群里发大额红包,看医生、护士们抢得兴致勃勃,他觉得“这段时间,环境那么压抑,这样的快乐很难得”。
3月中旬,援鄂医疗队陆续返程,他向自己所在的顺丰公司提出为4万多名医护人员免费寄行李,只为让他们回家的路上少一点负担。
看到金银潭医护群里,有援鄂医护人员说羡慕其他医院发的纪念章、纪念册,他策划了一本只属于他们的《金银潭日记》,收录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的手写故事和照片,并请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撰写序言,在5月12日护士节那天寄给大家。
“跟政府提供的保障相比,我们是九牛一毛、查漏补缺而已,解决出行、吃饭、医疗物资什么的都算不上大事。我们做的真正的大事是让医护人员心里有温暖,在他们遇到事的时候、沮丧的时候,跟他们说不要慌,他们身后还有我们。”汪勇说。
举全国之力,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先后建成,16家方舱医院火速改建完毕,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相继进驻武汉。汪勇随之发现,那些一度精疲力竭到面无表情的医生、护士“正常了”,他们的眼里又有了光;年轻护士们下班时蹦蹦跳跳,“像20多岁小姑娘的样子了”。
一起拼过命
读书时,汪勇并不是好学生。他从高中开始沉迷于网游,大学学的专业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毕业时,却连补胎都没学会。
出于对电脑的兴趣,2009年,24岁的汪勇开了家电脑维修公司,一度收入可观,月入两三万元。
那时,他白天打牌、晚上喝酒,天亮睡觉、午后起床,赚多少花多少,也无心打理公司。
2011年,公司倒闭了,汪勇也陷入“人生的黑暗时刻”,他一度怀疑自己一无是处。有半年时间,他甚至天天锁着房门,泡在游戏里逃避现实。后来,他开了一年出租车,晚上开车,白天睡觉,回避与他人交往。
父母的忧虑與日俱增。陷在泥潭里太久,汪勇自己也想站起来。
2014年,在去找保安工作的途中,一个送快递的小哥从汪勇面前“飘”过。“咦!这个我也许干得来。”他这么想着,进了快递公司。
在新公司,汪勇每天早到一小时、晚走一小时,帮别人搬货、送货,直到被同事们叫停。29岁这一年,他重新经营自己的人生,认为身体健康、有个家庭、有份工作才可以。
在身边人眼中,这时的汪勇已经是个乐于助人、为人仗义、有责任心的小伙子了,但从他的成长史看,他离人们印象里那些“典型的英雄”相距甚远。也没人留意过,他那时是否就已具有如今备受人们称赞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其实组织能力不太重要,当时最需要的是信任。因为那时愿意走出家门做事的人,都是抛开生死、想出一份力的人,大家目标一致。我需要做的就是让大家信得过,将大家聚拢起来。”汪勇说。
蔬果店老板说这一仓库水果都给你们了;鱼行老板说上千斤鱼你要就都拿去;街道办干部尽一切可能为这群志愿者的工作开绿灯;回国创业者、退伍老兵、经理、房地产员工等9位身份各异的武汉人,组成一支叫“九枪卫楚”的志愿者小队,他们总能为汪勇对接到需要的物资;防护用具匮乏时,医护人员把本该戴4个小时的N95口罩戴了6个小时,为的是每两次省出一个口罩留给汪勇;有医护人员发了增强免疫力的药,自己吃一半,给汪勇留一半……什么是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什么是同甘共苦、生死之交?汪勇深知其中滋味,但他更爱用的词是:拼过命。
“每天我都会接到两三个医护人员的电话,叫我休息一下。这种被家人以外的一群人惦记的感觉,太幸福了,而且这是一群让我打心底里敬佩的人。”汪勇说,“我觉得他们在为我们拼命,他们觉得我在为他们拼命。我们是一起拼过命的人。”
为什么会是汪勇?作家沈嘉柯说他在写作中找到了答案。“我们中国人真的很奇妙,我们平时可能有一些意见、牢骚,可是一旦遇到大灾大难,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群众都能够站出来。大家都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这种精神潜移默化,藏于我们的血脉中。自己的家,自己捍卫。自己的国,自己要救。”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像汪勇和他的同伴这样,来自各行各业、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毅然挺身,尽自己所能,为人们树起一道道钢铁屏障,他们如无数粒萤火生辉,在暗夜里汇聚成一片永载史册的壮阔光海。
(仰 岳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12月25日,本刊节选)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