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坂井建雄
◎范 唯译
每个人都有过小脚趾撞在柜子上的经历吧?那是一种让人快要昏过去的疼痛感。或许有些人在撞了很多次之后,会一边流泪一边想:要这个没用的小脚趾干什么!
人类为什么很容易撞到小脚趾呢?事实上,人体内存在一种固有感觉,可以感知自己眼下所处的位置以及身体活动的状态,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大脑,以调节人体的平衡状态,控制身体的动作。
日本机械学会在《人类身体部位研究》中总结道,小脚趾容易撞到的原因是,人类自身感知到的脚掌尺寸比实际的脚掌尺寸窄1/10、在长度上小10~15毫米,合1~2个脚趾大小。也就是说,人类的固有感觉无法正确地感知小脚趾的位置。
那么,小脚趾真的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毫无用处的部位吗?
不可否认的是,小脚趾的确存在着退化的倾向。
首先,我们从医学角度来分析一下指头的作用。指头由身体内侧向外侧依次被命名为第一指到第五指,通俗的叫法是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在医学上,手部的指头被称为“手指”,脚部的指头被称为“脚趾”,它们是有区别的。
虽然手指与脚趾是对应的,但脚趾远比手指短,也无法像手指那样灵活地活动。灵长类中的猴子可以灵活地使用脚趾攀缘树枝,人类却做不到。即便如此,对进化到直立行走的人类来说,脚趾仍是一个重要的身体部位。
举例来说,在奔跑中,脚掌着地时,所有脚趾都要按顺序紧抓地面,如此才能保证着地姿势的稳定性。
因此,田径运动员要不断锻炼脚趾,练习脚趾的活动方法。甚至,为了突出脚趾的作用,商家还推出了便于每一根脚趾活动的跑步专用分趾袜。此外,脚趾与脚底拱状脚心(医学上称为“足弓”)的肌肉是联动的,因此锻炼这一部分的肌肉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一些报告中提到,因事故或冻伤而失去第五趾的人,想要沿直线走路是有些困难的。与手指相比,脚趾的用处虽然不多,但在遇到意外、身体的微妙平衡被打破时,脚趾作为传感器的作用就会被人类察觉。因此,即便身体对脚趾固有感觉的灵敏度有所减弱,小脚趾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脚由14块趾骨构成,除大脚趾由两块趾骨构成外,其他脚趾均由远节趾骨、中节趾骨、近节趾骨构成。
有趣的是,根据统计,小脚趾由3块趾骨构成的人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调查发现,欧美人中有35%~48%的人的小脚趾是由两块趾骨构成的,而在日本人当中,这一比例高达75%。
人类脚掌的形状与猴子的十分相似,但是猴子的脚趾全由3块趾骨构成。可以说,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脚趾反而在逐渐退化。
这种变化最早是在南方古猿身上出现的。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00万至200万年前的非洲,属于原始人类,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
研究者认为,人属中最早的一个种——能人就是从南方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从这一时期开始,放弃了在树上生活,因此不再需要用长长的脚趾抓握树枝,也不再需要为便于攀爬而进化出特殊的关节。
让我们尝试一下在不用小手指的情况下抓握物体,你会发现,如果想用很大的力气抓握物体,必须要有小指的参与。
脚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不需要用脚趾攀缘树枝后,人类小脚趾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并逐渐开始退化。
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直立步行所需的新的骨骼及肌肉逐渐取代了小脚趾的那一块趾骨。
狗、猫的前足有5个脚趾,后足有4个脚趾,前后足的每根脚趾都由3块趾骨构成。猫与狗的脚掌上都长有肉垫和钩爪,便于移动及捕猎。
狗是用趾骨支撑身体的,通常用足尖站立。狗前足上的大脚趾被称为退化的狼爪,是不接触地面的。
猫的脚趾也是由3块趾骨构成的,指头末梢的远节趾骨上长着趾甲。由于远节趾骨能够像滑轮一样转动,因此猫的趾甲可以向外、向内伸缩。
由此可见,每一种动物的脚趾结构,都在为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而不断变化。
(九回肠摘自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1个被“淘汰”的人体器官》一书,小黑孩图)
喜欢无忧岛网?请直接搜索引擎——无忧岛网即可找到我们,并通过浏览器打开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