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7月23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正式登场,迎来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大暑正值今年中伏的第二天,当大暑遇上中伏,高温天气如何养生、极端天气如何应对?快来看看小编为你们准备的“生存手册”吧~
●饮食指南
>>多酸多甘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湿气对脾非常不利。夏季日常饮食,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
>>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饮食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包括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
>>新鲜干净
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
饮食禁忌
1、忌食变质、不洁食物。
2、冷饮不能过量,不宜过食冰镇食物、冰冻饮料、冰淇淋等。
3、忌食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油脂、海腥鱼类。
4、忌食酸涩辛辣、性属湿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等。
5、忌生食海鲜或死的动物性食物。
●三招防中暑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10时至16时最好不要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还要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
2.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3.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4.谨防情绪“中暑”
持续高温天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出现“情绪中暑”,应戒躁戒怒、遇事学会冷处理。
●警惕空调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病开始频繁出现。医学专家表示,由于病症主要表现为头晕、发热、盗汗、身体发虚等,空调病常被误认为感冒。实际上,空调病是因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中,室内氧气得不到补充,冷风降温令人体无法正常排汗,最终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身体不适。
1、室内降温通风时,应先开空调后关窗户;
2、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26℃左右的室内温度最合适;
3、“桑拿天”时开启除湿功能,不用调低空调温度,也能舒适凉爽;
4、空调开3小时,记得开窗通风;
5、风口朝上更制冷,让冷空气由上而下循环,自然交流。
●强对流天气防范指南
“小暑、大暑,淹死老鼠”,在高温和雷雨共存的夏季,防酷暑的同时还要注意强对流天气。
>>冰雹天气怎么防
1.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雹和防雷电准备。
2.老人、小孩不要外出,留在家中。
3.如在室外,应用雨具或其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暂避,应急防雹口诀谨记: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避免被冰雹砸伤面部。
4.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建筑物或大树底下。
5.躲避时要远离照明线路、高压电线和变压器,以防触电。
>>暴雨天要防触电
1.不要靠近架空供电线路和变压器,更不要在架空变压器下面避雨。大风有可能将架空电线刮断,而雷击和暴雨容易引起裸线或变压器短路、放电,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2.避雨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不要在紧靠供电线路的高大树木或大型广告牌下停留或避雨。
3.不要触摸电力线附近的树木。随着树木的逐年长高,有些电线已经被树冠包围,且电线经过长时间的摩擦可能存在绝缘层破损的情况。遇到雷雨大风时,树木和线路之间相互碰撞、摩擦,会导致短路、放电。
4.在户外行走时,尽量避开电线杆的斜拉铁线。
5.最好不要蹚水,如果必须蹚水,一定要随时观察附近有没有电线断落在积水中。
6.不要接触户外广告灯箱等带电设备。
7.发现有电线断落,无论带电与否,都应视为带电,应与断线落地点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及时拨打24小时供电服务热线95598向供电部门反映。
8.万一电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应单腿跳跃或双脚并拢跳着离开现场8米以外,以免跨步电压伤人。
>>遭遇雷暴天气怎么办
1.不要在山顶或高丘地带停留;不可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干燥的洞穴躲避。
2.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
3.不要用金属柄雨伞,应及时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若骑车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
4.在家中要及时关闭门窗,以此预防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
5.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