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新冠病毒,不断有该病毒新临床症状被发现。
近日,就有欧洲的儿科医学家表示有些儿童出现了全身性血管炎症(川崎病),这很有可能是新冠病毒导致的。
最先被发现有此症状的是一名9岁男童,于3月21日出现发高烧和低血氧,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出现炎症,是严重川崎病的典型症状。万幸的是,他在几日后病情出现了好转。
在意大利贝加莫市若望二十三世医院工作的小儿心脏科专家丘夫雷达说:“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有超过二十列严重血管炎病例,是平常全年患病人数的六倍。”
不单是意大利的儿童出现了这种情状,英国和西班牙都出现了相同症状的患儿。
英国卫生部门发现,至少十二名儿童因身体出现严重炎症而入住ICU。NHS不久前向医生发出「高优先级别」警告,表示在过去的三周中,伦敦等多个地区发现,儿童出现系统性炎症而需要密切治疗的病例显著增加,甚至有伴随中毒性休克综合症。这些病例当中,部分儿童受新冠病毒感染,但部分儿童没有。所以英国当局呼吁医生留意和确认相关病征与新冠肺炎是否有关系。
英国儿科重症监护室学会也向医生发出警告,表示越来越担心感染新冠病毒的儿童可能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发病的儿童可能会有腹痛伴随胃肠道症状,并可能在数小时内出现休克、低血压、心脏问题等,这些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儿童死亡。
那么这个川崎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我们普通家长需不需要担忧?
1、什么是川崎病?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日本儿科医师川崎富作(Tomisaku Kawasaki)率先报道此病,故依此命名为“川崎病”。
川崎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18-24个月的儿童。但与新冠病毒不同的是,川崎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它会在全身引起各种症状,诊断通常是基于体征和症状来判定。如果患病后立刻接受治疗,死亡风险约为0.17%;如果不接受治疗,冠状动脉问题的发生率高达25%,死亡率约为1%。
川崎病在每10万名5岁以下人口中,仅会出现8-67位患者。但在亚洲地区患病风险高于欧美地区。在日本,每10万人中就有124位患者。
2、为什么会出现川崎病?
很遗憾,至今医学界都未确认川崎病的病因。
虽然川崎病的症状似乎与许多常见感染相似,但正如上文所说的,它并没有传染性,与患儿接触过的儿童似乎都不受其影响。这就意味着患病儿童不仅仅是受细菌或病毒等感染。这个可能是由于患者对某些常见病毒或细菌产生了变态反应,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病毒或细菌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更让科学家担心的是,至今没有病毒或其他细菌被证实会导致这种疾病。
也有一些科学家发现,川崎病似乎有一些遗传倾向。例如,患有川崎病的儿童,其父母更有可能在他们年幼时也曾患过川崎病。此外,兄弟姐妹之间,如有一人患病,其他人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因此科学家认为,受影响的儿童可能是由于基因组成异于常人,使他们对普通的病毒感染“反应过度”,但这种反应过度并不会影响所有儿童。
3、发热超过5天要警惕!
由于川崎病的症状和很多传染性疾病相似,所以家长一定要进行区分,如果有以下症状,一定要及时送医:
持续5天以上的高烧。
2~3天时,口腔黏膜和嘴唇呈现干裂、泛红,且可能出现咽喉红肿及草莓舌。
3~6天后眼结膜出现充血情形。
颈部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的肿大。
身上出现皮疹。
4~5天时,手掌及脚底会发红、浮肿,2周后手指、脚趾顶端会有脱屑、脱皮的情形。
肛门周围会有脱皮现象(多半是随着发烧一起出现的)。
有些孩童的卡介苗疤痕会出现红、肿、溃烂情形。
心脏血管的变化:主要侵犯冠状动脉,可由心电图及超声波检查被发现。
如果孩子以上这些症状出现任意5项,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孩子出现4项症状并且有心脏不舒适的感觉,不要犹豫立刻送医。
4、孩子患病时,家长可以做什么?
孩子一旦确诊,我们在看护过程中需要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分,并且时刻注意体温的变化; 可以用护唇膏润唇,防止嘴唇干裂、流血; 对于手指、脚趾的脱屑切勿自行剥除,以防出血、疼痛;若出现手脚关节疼痛的情形,可给予热敷来减轻疼痛;多让孩子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孩子治愈出院后,也需要定期进行超声波检查。在患病期间出现心脏并发症的儿童,更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检查,切勿自行停药。
由于相对少见,所以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川崎病,甚至误认为是普通感冒,从而导致不可挽回的遗憾。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川崎病和新冠病毒有联系,但多认识一个疾病、多认识一个相关症状,就是给孩子多一份的保障。永远不要因为疾病的患病率低而去忽视它。
最后再多啰嗦一句,疫情并未结束,家长还是要注意孩子的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孩子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参考资料:
1. PubMed Health. NHLBI Health Topics. 11 June 2014 [26 August 2016].
2. Yonsei Medical Journal. December 2006, 47 (6): 759–72. PMC 2687814. PMID 17191303. doi:10.3349/ymj.2006.47.6.759.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