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津宝坻区某百货大楼内部相继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全市累计确诊的第34例、第36例、第37例、第43例和第48例),成为又一起聚集性疫情。从前三个病例发病时的情况看,似乎找不到到任何流行病学上的关联性。那这些病例是怎么发病的?发病前有哪些情况是可以溯源?究竟怎样才能找到答案?
在2月2日16时召开的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张颖,对宝坻区某百货大楼内部这5例确诊病例的先后发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层层迷雾终被揭开。
第1个病例
宝坻区某百货大楼内出现的第1个病例是该大楼内的小家电区的销售人员。该售货员1月22日发热,商场在26日实行春节停业。该售货员发病之后连续4天都是在社区门诊看病,这个社区门诊是没有发热门诊的。期间,她持续高热,自己购买药物在家中处理。一直到30日,该病例没有把病症治好,所以在31日在丈夫的陪同下,至宝坻区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最终被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为确诊病例。
关键问题在于,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该病例是没有任何武汉的流行病学史,没有外出过,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确诊病例或者是可疑症状的病例。
第2个病例
“2月1日,我们又接到了第2个确诊病例。这个病例是第1个病例的丈夫。第1个病例发病后,他一直陪着妻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医院就诊。而且在此期间,他自己也出现了症状。”张颖说,“早在1月24日,第2例就出现了腹泻的症状。在陪妻子就诊的整个过程中,他只是到自家门口的小药店里买了些药吃,虽然他一直陪妻子看病,但是他自己没有去医院就诊。”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第2例也没有武汉旅行史和其他疫源地的旅行史。除了接触他妻子这个发热病人之外,没有接触过其他可疑症状的病例。所以这个感染的来源当时就引起了市疾控中心专家的注意。究竟夫妻二人是如何感染的呢?当时专家推断,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妻子在百货大楼里卖小家电,可能是在顾客人群里把新型冠状病毒带到了家庭里。但是,就在这之后,又出现了第3个病例。
第3个病例
第3个病例又是来自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她是珠宝售货员,与第1例在一个楼层上班,但是不在一个售货区。第1例和第3例平时没有任何的联系和交集,也没有在一起吃饭、聊天。第3例在1月24日才出现症状。在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专家发现,第3个病例在1月18日到外地进货,接触过一个高热患者。
张颖说:“进货地也有病例,是疫源地。但是这个外地高热患者没有被临床诊断,也没有实验室的确认。到底第3例在外地接触的高热患者是不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无法确认。因为该高热患者没有就诊,没有检测。第3例的传染源只能打上一个问号。”
当时疾控专家分析,会不会是第3例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并带回了天津,造成百货大楼内的传播,继而引起了第1个病例家庭内的传播?从发病时间上,专家又建立不起来流行病学联系。为什么?第3例在24日发病,而第1例在22日发病。如果说第3例传染给第1例,在逻辑关系上说不通。
这样一来,专家被彻底带入了迷局。正在疾控专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又出现了第4个病例。
第4个病例
第4例同样是百货大楼里的售货员。她是在卖鞋的区域工作,与第1例、第3例在同一个楼层。据第4例自述,她跟前面两个发病的售货员没有任何工作上的交集。
事情发展到此时,疾控专家们怕遗漏掉关键线索,找到了百货大楼的领导询问。百货大楼是否在春节前举办过联欢会、小型聚会、总结会,或者是用其他形式把员工召集到一起。令专家们失望的是,答案均是:没有。而且售货员都是自己去吃饭,没有食堂提供集体就餐的环境。所以这三个售货员在日常工作中是没有任何交集的。
然而,第4例有另一个情况引起了专家的关注。该病例早在1月21日就发病了。在发病前的1月12日-13日,她曾经先后两次到天津附近的L市鞋类批发市场进货。
专家上网从全国的疫情报告里进行了搜索,发现L市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也有本地传播的情况。专家判断,有可能第4例是在L市进货的过程中被感染,之后回到天津发病的。但是,她如何把病毒传播给日常跟她工作中没有任何交集的其他两名同事呢?这也是没有办法建立起流行病学联系。
难道这一次专家们将再度陷入迷雾中?
疾控专家们反复跟第1、3、4例患者确认:“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彼此是否有过一刹那的接触?”甚至连使用公共卫生间的问题专家们都没有遗漏。但回答是:没有。
这一次,专家们对于百货大楼的流行病学调查陷入了僵局。
就在专家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人物出现了。就在2月2日凌晨,第5个病例被确诊了。
第5个病例
第5个病例不是百货大楼内的售货员,她是曾经去百货大楼购物的顾客。1月23日下午15点到18点,她同时去了百货大楼的卖鞋区(第4例所在区域),珠宝区(第3例所在区域)购物。然后她在百货大楼里足足待了3个多小时。在29日出现发热症状。在2月1日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这个顾客没有任何武汉以及其他疫源地的外出史或旅行史,也没有接触过可疑病例或者已经诊断的病例。专家判断,她的感染只能是来自百货大楼。
找到蛛丝马迹,疾控专家反过来重新询问第3、4例确诊患者,1月23日下午15点到18点她俩是否在工作岗位上。答案是:她们都在。
此时,疾控专家们终于建立起了流行病学的联系。结论是:第4例在外地感染,回津以后发病,造成了百货大楼内的病毒传播。这个顾客赶上了,她也感染了。然后是第1例传染了她的丈夫。
张颖进一步分析说:“虽然第1、3、4例发病的售货员在不同区域工作,但是售货区域在同一楼层,基本是相邻的,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彼此没有4到5米以上的距离间隔,实际间隔甚至小于1米。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一个顾客通过3个小时就被感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8个小时上班的售货员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是避免不了被感染到的。”
至此,宝坻区某百货大楼内部出现聚集性疫情的来龙去脉完全清晰了。
叶姓一家人感染情况值得警醒
在现场,张颖又分析了本市第39、40、41例确诊病例的感染过程。“叶某某一家三口情况比较简单,但是也具有警示作用。他们是温州人,日常生活、工作在天津,1月20日回温州老家探亲。20-25日期间,他们参加了3次聚会:第一次聚餐在21日,汤某某参与;23日,汤某某与叶某某的母亲共同参与;24日叶某某在岳母家聚餐。30日,汤某某被温州当地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31日,叶某某的母亲被检测是阳性,同样被确诊。到了2月1日,叶某某一家三口全部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都是聚餐惹的祸。”
通过这些病例的分析,张颖语重心长地提醒全市人民: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每次都跟大家掰开揉碎地讲,怎么做、怎么防。我要提示大家的是,你防着别人,不如防着自己,保护好自己。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是不知道谁携带病毒。你不知道自己周围谁染病了。所以也不可能知道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那么,保护好自己到底该怎么做?
亲朋好友不要聚。张颖说:“首先,亲朋好友不要聚。忙了一年,大家应该趁这个假期好好在家休息。保护好自己,我们的病例会越来越少,传播的可能性也会被阻断。很快疫情被控制住,大家就可以顺利地、更早地复工、复学。如果大家到处乱跑,我们是没有办法防控到位的!”
公共场所不要去。张颖说:“百货大楼的例子大家都清楚了吧。那个顾客在里面就待了3个小时。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密闭,人群比较集中的区域是呼吸道传染病特别容易造成传播的地方。防不胜防。再加上我们自己防护不到位,这样的公共场所尽量不要去。能不去就不要去。”
别给自己乱吃药。张颖说:“宝坻区某百货大楼出现的5个病例,前4个病例都没有第一时间到发热门诊就诊,均自己在药店里自行买药、吃药。直到病情控制不住了才去医院。再次提醒大家在家不要乱吃药,否则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发热门诊要记牢。张颖说:“宝坻区某百货大楼出现的前4个病例的通病就是,出现发热症状后,首选的都是社区门诊,而不是去发热门诊,这是非常危险的。再次郑重提醒大家,自己或者家人发烧了,要第一时间去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公示的47家发热门诊看病,住在哪个区,就近就诊。”
延伸阅读
防疫关键时刻,少出门少聚集,千万别松劲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春节计划,看不见的病毒,时刻压迫着人们的神经。尽管“少出门、少聚集”的防控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随着防控时间的推移,一些人的心态似乎发生了变化,出门“松口气”的念头开始萌生。
同事在朋友圈里吐槽,今天上班路上明显感觉人比前两天多了,路边公园里,还看到几波扎堆压腿打太极的,关键是有的人戴口罩还露着鼻子侃大山,路上甚至还能碰到遛狗的。
这只是我们身边看到的。这几天的新闻里也报道过几起“聚集”案例,《潇湘晨报》曾报道,1月29日常德桃源县几位居民拒不执行防疫指令,聚集人员躲在小区茶馆架空层搓麻将,直至被人举报,县派出所集合民警赶赴现场进行了查处。疫情时期,聚集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人们并不是不清楚。然而,这些危险对于那些急于“解闷”的人来说,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
算起来“居家隔离”的日子也有几天了。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前天睡醒,假期还剩5天;昨天睡醒,假期还剩7天;今天不敢再睡了,生怕睡到退休。闷在家里不好受的心情可以理解,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憋在家里都“疫郁”了。无论如何调侃,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容置疑,现在依旧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少出门、少聚集”的防控观绝对不能有任何疏忽。
春节假期延长,中小学开学延期,企业复工延迟,这所有的“延”,都是为了保护民众健康、防止交叉感染,都是基于当前疫情形势作出的选择。随着返程高峰的到来,现在也正处于遏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点上,我们更要懂得“自我防控”的重要性,要懂得防控疫情是场持久战,自我隔离、少出门、少聚集这根弦要时刻绷紧。
在那些被闹铃叫醒的早上,太多人狠狠地想“有机会一定睡到自然醒”。可当下,防控要求我们“宅”,还没“宅”几天,一些人又忍不住了,“少出门、少聚集”的防控观抛之脑后。疫情防控既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考验民众公德素养的问题。在严防严控阻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每个人都要考虑到自己的选择会为疫情防控带来什么后果?
防控工作的效果决定着疫情发展的走向。为了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疫战,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一线付出巨大的努力。防控手段有效,但并不意味着“拐点”出现后防控意识就可以有所放松。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自以为是的无畏,是盲目自大的乐观。我们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们同样也要抗击这些“心理病毒”。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当下,我们每个人要继续保持高度自觉,“少出门、少聚集”依旧要成为这段时间行事第一准则。任何一丝侥幸,都有可能拖疫情防控的后腿。
值得欣慰的是,朋友圈里的网友似乎已经注意到了这个“苗头”,他们都在朋友圈里转发着:少出门、少聚集。请好好呆在家里,配合工作,不要让无数人的付出功亏一篑。你所宅着的无聊的“家”,却是千万医护防疫者朝思暮想的家!
各种精美短文、往刊读者文摘、故事会、意林等……请访问文摘阅读板块,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