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吃瓜群众”成了网络上那些对某些事情保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围观而不发表意见或仅是闲扯的普通网民的代名词。的确,吃着西瓜、看着热闹、聊着“八卦”,好像真的很惬意。可是,为了吃上这个瓜,你知道人们有多努力地促成西瓜的进化吗?
1.早期西瓜大不同
西瓜的老家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被认为是西瓜最早的起源地。作为一种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它的瓤是白色的,果实比较小而籽非常多。由于富含葫芦素,野生西瓜不仅口感发苦,并且还有毒。
大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开始种植西瓜,考古学家不仅在当地古墓中发现了西瓜籽,还从破解的象形文字中找到了对西瓜的记载。
后来,西瓜跨过地中海传到欧洲、中亚及其他地区,而在扩散的过程中,西瓜也经历了种种人工选育。比如降低葫芦素的含量,使苦味和毒性消失,并使其个头越来越大,含糖量越来越高。最主要的是,瓜瓤的颜色变成了红色。红色源于番茄红素,有助于帮助种植者判断西瓜是否成熟。西瓜中番茄红素的含量比番茄“本尊”还要高得多。
2.西瓜应该叫水瓜
西瓜最初是由西域引入中国的,所以叫作“西瓜”。其实,应该称西瓜为“水瓜”,这也是其英文名称water melon的含义。即使连皮在内,西瓜的含水量也有92%左右,几乎是水分比例最高的水果。以前的探险者尤其是沙漠探险者会用西瓜替代水壶。
有趣的是,西瓜的水分比例类似于水在大脑中的比例,而且吃西瓜有益于补充脑力。这当然不是因为西瓜中的水分,而是西瓜含有的胆碱(属维生素B族)有助于调节生物钟,保持大脑清醒,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
另外,西瓜中的番茄红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有助于防止自由基导致细胞损伤,可以提高人的免疫系统,甚至能够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3.西瓜到底属什么
虽然中国不是西瓜的原产国,但绝对是最热爱西瓜的国家,无论是产瓜量还是吃瓜量均遥遥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
西瓜堪称夏季“水果之王”,但作为葫芦科、南瓜族的一员,西瓜似乎又应该与南瓜、黄瓜、丝瓜、西葫芦等一起归为蔬菜,而且它是在田里种植的一年一生的草本植物的果实,与在树上长的多年生的木本植物的果实有所不同。
在日本,西瓜、哈密瓜甚至还有草莓都算作蔬菜。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则把西瓜定为该州的“州蔬菜”。
4.一口一个吃西瓜
西瓜可以长得非常巨大。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西瓜有159千克,形状是长椭圆,立起来有半人高,产自美国的田纳西州。不过,此瓜是通过专门育种来参加比赛的,吃起来味道不好。而最小的西瓜只有拇指那么大,一口就可以吃下一个,口感如黄瓜般清脆爽口,营养价值比普通西瓜还高。
这种拇指西瓜产自中美洲,当地称“佩普基诺”。西瓜不仅大小差异大,而且瓜瓤的颜色也不同,除最常见的红瓤外,还有黄瓤、白瓤、绿瓤西瓜。比如,拇指西瓜就是绿瓤。我国河北则特产一种三白西瓜,以白皮、白瓤、白籽而闻名。
5.瓜瓤为何中心甜
红色的西瓜瓤看起来都一样,但其实是由两个不同的结构发育成的,这种发育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西瓜的甜度。
西瓜一切两半,可发现瓜籽大致分布在3个部位,这是因为西瓜是由3个具有生殖功能的变态叶——心皮发育而成的。最终构成果肉的部位是内果皮和胎座。内果皮是心皮的内层,对应着贴着瓜皮的部分;胎座俗称植物胎盘,是植物果实内产生种子的地方,对应的是围绕瓜籽的中心部位。胎座里丰富的输导组织是将糖分运进西瓜的通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瓜中心部位更甜了。
6.无籽西瓜杂交产
虽然实现西瓜无籽的方式不止一种,但是目前大多数无籽西瓜都是通过杂交手段得来的,也就是使原本能够正常产生种子的二倍体植物转变成三倍体植物,阻碍种子的正常发育,同时给予一定刺激,使果实自身产生足够使其发育的植物激素,促进果实形成。与马和驴交配而生骡子是一个道理,无籽西瓜结一次瓜后,也会断了“后”,必须再用具有遗传基因是三倍体的种子种植。但杂交并不改变基因,因此无籽西瓜与转基因无关。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